疫起不離棄
慈濟視同救災

請問,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幫忙的?

|

五十多年來
慈濟志工啟動關懷的第一句話

向下閱讀專題
2020年元月23日上午十點,中國大陸武漢下達封閉式管理的政令,讓當地已有時日「不明肺炎」的傳言變得真實,在20天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命名為「新冠肺炎病毒」(COVID-19)。
 
忽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,疫情警報也讓各大醫院顧不上好好過年,盤點確認防疫物資可能不足,都紛紛向慈濟申請援助。
 
慈濟基金會從農曆春節前就密切注意事態發展,未等假期結束就在元月28日於花蓮靜思精舍成立防疫協調總指揮中心,直到5月底的104個日子,天天都召開會議因應疫情發展、處理各方求助。

哪裡有需要慈濟就支援


 
首先爆發疫情的武漢,慈濟志工丁翠華接到在醫院擔任醫師樊麗華的電話,聽完她前所未有的泣述,人在浙江的丁翠華隨即透過自己經營眼鏡生意的人脈,由丈夫親自開車奔波在浙江各地,採購到三萬多副護目鏡,之後星夜兼程送回八百公里外的武漢,通知各醫院派人來領取貨物,有的醫師甚至是直接穿著防護衣趕來,他們說:「太需要這個物資了。」
 
不只武漢,不只中國大陸,隨著病毒擴散,全球無差別地陷入患病的恐懼,歐美國家也一改過去「健康的人不戴口罩」的觀念,大力倡導社交距離、勤洗手、戴口罩。讓口罩也從本來乏人問津的夕陽產業,變成炙手可熱的搶手貨。
 
臺灣在對岸傳出疫情後,全面限制口罩出口,同協調廠商加大產能。臺南白河醫療用品工廠應政府要求,重啟口罩生產線,生產線全面3班、24小時全開,除了機臺技術人員以外,從品檢到裝箱均由軍方人力負責……但人畢竟不是機器,為了確保口罩製作能加速運轉,臺南市經發局另外邀請慈濟志工支援,從2月10日起加入口罩生產行列。
 
來自官田的楊秋絨一看到需要人力支援口罩工廠生產線的消息,她馬上報名,但是要去哪裏幫忙、實際要做哪些事情,當時她也不太清楚,只是知道別人尋求幫助,「我覺得自己可以、我被人家需要,我就過去,就只是懷抱著為社會付出的一念心而已。」重複的工作做一整天,像楊秋絨一樣的婆婆媽媽們都卻做得非常得心應手,直至4月底口罩供應穩定,這些志工才終於完成階段性任務,褪去防塵裝,回歸關懷鄰里鄉親的角色。
 

哪裡能幫忙志工就出現

 
長期以來,慈濟人總在社區大小災難事件中出現,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所碰到的需求不同,努力調整來適應。當海外歸臺的人數漸增,慈濟基金會陸續接到各縣市政府需求,希望提供資源,陪伴這一群居家檢疫的民眾,而在2月25日至4月17日共捐贈42,650份「安心祝福包」給13個縣市政府,內容視當批籌措物資而定,概以心靈安定、保健食品與素食口糧為主。
 
另外,新北市中和區慈濟志工於4月8日加入該區「防疫志工」,輪流排班協助電話關懷居家檢疫者,為吃緊的區公所人力注入一股軟實力,每日主動去電關懷區內數百位居家檢疫者,依照區公所提供的SOP流程,除了基本健康關懷紀錄外,其他如飲食、醫療乃至生活垃圾處理等問題,逐一記錄,民政課才能依此進一步轉請衛生、環保等單位進行後續協助。
 
中和區副區長周慶珍坦言,居家檢疫者被限制在住家或防疫旅館,空間及活動受限,接到電話關懷時,可能也會有情緒抱怨,「慈濟志工打電話,感覺效果特別好!」周慶珍說,面對情緒心煩的人,志工總能溫言軟語、不疾不徐地互動,除了緩解了居家隔離者的情緒。對區公所而言,慈濟志工慨然動員馳援,也緩解了區公所吃緊的防疫業務。
 
「每位慈濟人的身上都背負著一分社會責任。」臺北慈濟志工陳順池說明,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,慈濟志工們也沒有退縮,在專責收治醫院外設立服務點,作醫護人員、病患家屬最堅實的後盾。
 
時隔17年,新冠肺炎來勢洶洶,疫情持續半年仍未有緩和的跡象,面對如同幽靈般看不見的敵人,慈濟人做好準備,在努力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(social distancing)之下,努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。